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部门动态

绍兴日报特别报道|守护蓝色星球 绘就“两山”答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擘画稽山鉴水持续生“金”新图景

今天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美好家园是珍爱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近年来,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林业富民、湿地修复、地质文化三大维度着力书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让“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宣言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越州大地交相辉映,持续擦亮稽山鉴水“金”名片。

竹海生态构筑生态富民圈

暮春时节,诸暨市东和乡的万亩竹林在春风中翻涌绿浪。近年来,这个国家级生态乡紧抓浙江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试点契机,通过林业共富综合体建设,将传统竹产业转型升级为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全乡竹笋产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开发“十里梅海”景观带、“竹林天下”研学综合体,年接待游客可达20万人次,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诸暨东和乡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十里梅海综合景观带)

如何将林业做大、做强,让林农获得更多收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香榧、花木、竹子等我市林业特色主导产业,从2005年至今,全市林业行业总产值增长了167%,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至今,全市累计发展“亩山万元”兴林富民示范推广基地70.6万亩,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39个,完成示范基地面积约1.5万亩,越来越多像东和乡这样“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案例不断涌现。

湿地修复打造水韵生态屏

“烟水阔,云峰翠,远目闲随白鹭飞”,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描绘的古鉴湖美景。鉴湖湿地如同城市绿肾,是萧绍平原上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护绍兴市及钱塘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保护鉴湖湿地生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林长制为引领,创新构建“林长+管委会+属地”共建共管模式,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目前,鉴湖湿地常年蓄水量超3200万立方米,7个主要监测断面水质明显提升,新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种,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同时,依托湿地优质生态基底,积极带动周边村(社)经济发展,引导周边镇村打造“陶堰水上游线”、东鉴湖水陶堰四季活动、鉴湖湿地油菜花节、糯稻共富联盟等生态共富项目,有力促进辖区内旅游消费增长。

(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航拍)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绍兴湿地总面积达455.37公顷,湿地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持续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目前,全市获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4处、省级重要湿地4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

地质活化唤醒沉睡绿资产

坐落于会稽山脉西白山山腰的嵊州白雁坑村是传统意义上的偏远山村。依托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和“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鲜明特色景观,该村不断提高村庄治理水平,蝶变成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在这里,地质文化成了引流“密码”,不仅吸引了当地村民回流创业,民宿数量逐年增加,农家乐等餐饮企业年接待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地质文化村建设之前增长了一倍以上,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成功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

(嵊州白雁坑村地质文化村千年香榧林)

绍兴坐拥独特地质遗产资源体系,出露型地质遗迹点众多,建有国家地质公园1处,建成自然保护地管理遗迹点2处,另有16处地质瑰宝入选《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名录》。依托得天独厚的地质禀赋,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地质文化村(镇)3个,创建数量居浙江首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的种子正在越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在“绿水青山”保护和“金山银山”转化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大文章,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生态文明之树蓬勃生长,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编辑:
信息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