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基础测绘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一、总则

(一)背景与目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绍兴市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新时代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日益加快,为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一系列新问题、新课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提升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对基础测绘工作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有关文件要求,贯彻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7号,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2.《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6号,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3.《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国函 〔2015〕92号)

4.《全国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自然资办函〔2019〕1914号)

5.《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建〔2009〕17号)

6.《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自然资发〔2020〕15号)

7.《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8.《浙江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8号,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9.《浙江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浙政函〔2016〕75号)

10.《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测〔2018〕65号)

11.《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的通知》(浙自然资办函〔2020〕16号)

12.《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浙自然资厅函〔2020〕242号)

13.《浙江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14.《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绍政发〔2021〕2 号)

15.《绍兴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绍政办发〔2020〕10号)

16.《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基础测绘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绍市自然资规办〔2020〕17 号)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绍兴全市域,重点为绍兴市区,统筹各区、县(市)。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二、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以来,围绕八项主要任务,聚焦六项重点项目,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测绘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地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基础测绘数据更新效率显著增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服务在规划、建设、交通、教育、财税、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文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基础测绘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累计完成投资33100.18万元,其中市本级6690.5万元,越城区760万元,柯桥区3265万元,上虞区10551.68万元,诸暨市5196万元,嵊州市2037万元,新昌县46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通过数据共享,产生价值约82亿元,其中市本级约8亿元,越城区约7亿元,柯桥区约26亿元,上虞区约23亿元,诸暨市约6亿元,嵊州市约9亿元,新昌县约3亿元。投入产出比1:24,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图1 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经费实际投入示意图

2、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更加完善。组织开展了“绍兴市 GNSS 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项目,完成复测二等水准点331个、二等水准网2200千米,C级GNSS控制点148个。更新了精度优于2.5厘米的绍兴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了完善的永久测量标志保护管理制度,安排了永久测量标志保护经费,落实了永久性测量标志具体保护责任人,并按期发放测量标志保管员津贴,建立了完善的管护网络与巡查制度。完成了全市控制点,1:500、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等基础测绘成果绍兴坐标系转换,统一了全市测绘与地理信息数据格式标准,从数据源头保障测绘数据成果坐标体系的一致性。

图2 基础测绘大地控制点成果分布图


图3 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成果示意图


3、基础测绘成果进一步丰富。实现了城市建成区、重点乡镇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动态更新。“十三五”期间全市1:500地形图数据生产更新及建库工作累计完成3292.9平方千米。完成了1:2000 3D(DLG、DEM、DOM)产品生产与更新,并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其中1:2000DLG累计更新面积17692平方千米。普查了56万条地名地址和18万条兴趣点数据。全市已建成的包括人工三维精细模型和航空摄影实景三维模型的三维地图累计覆盖面积600多平方千米,其中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建设成果累计面积达389平方千米。开展地下管线数据采集更新累计长度约27000千米,对市三区地下管线成果完成整合并录入绍兴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现了绍兴市三区地下管线成果统一管理与维护。更新了绍兴市古城范围、上虞城北新区等地下空间数据库。

图4 基础测绘1:500覆盖范围

图5 基础测绘1:2000覆盖范围

4、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力度得到提升。(1)全市累计对外提供1:500数字地形图495000余幅,1:2000地形图148000余幅,0.2米航空影像90000余幅,0.5米卫星影像113000平方千米,地下管线数据13100千米,控制点成果320个,地图挂图7500多张,地图集9800余册。组织编制各年度《绍兴市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简报》,汇编年度全市基础测绘成果,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编制成册并公开发布,为政府单位与社会各界了解及获取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了索引便利。(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绍兴)应用不断拓展,建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共136项,其中市本级37项,柯桥区19项、上虞区31项、诸暨市12项、嵊州市17项、新昌县20项。制定了标准地理底图,编制了各类综合地图集、社区地图册、公务地图册、影像图集等,全市“十三五”期间共编制政务用图(图册)100余种。政务地理信息资源采集报送方面,全市测绘主管部门已审核发布相关部门报送的有效政务地理信息数据24000多个,涉及教育、公共交通、就医保健等17个大类,111个小类。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机制全面建立。建立了全市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对全市开展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调查,形成了地形地貌、地理国情要素等基础性地理国情成果,城市建成区、公共事业单位等专题性地理国情成果,完成了公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经监测,至“十三五”末,绍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62.07平方千米,为政府行政管理、环保监督、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地理国情依据。

图6 城市建成区覆盖范围图

6、测绘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编制了《绍兴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应急保障预案》《绍兴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应急保障工作手册》。组织开展了2017年绍兴市测绘应急演练,组队参与了浙江省2019、2020年度测绘应急演练,为2020年6月30日新昌南明街道燕窠村山洪灾害提供测绘应急保障。完成测绘应急系统平台及数据库,测绘应急服务保障指挥中心建设,基本构建了全市域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体系。

7、信息化测绘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完成天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向云平台迁移及市县一站式改造,布置了2台地图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及1台数据库服务器,并结合省市县数据融合及联动更新等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平台的数据更新效能,提升了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建立了基础测绘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异地备份平台,开展对全市GNSS控制网、水准网复测数据,航空影像DOM,倾斜摄影三维数据,规划信息地理国情数据等多种重要测绘数据的异地容灾备份。

8、测绘管理体制和机制得以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2019年经过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新成立的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内设测绘与地理信息处,各区、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一般设有测绘和地理信息科,或配备专职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人员。测绘地理产业规模有所增强,全市现有测绘资质单位49家,从事人员约1000人。测绘主管部门定期对全市测绘行业、测绘市场进行了巡查监管和地图市场专项检查,每年抽取部分测绘单位的测绘成果委托省级测绘质检机构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省厅做好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工作;联合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全市“问题地图”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测绘宣传与教育工作不断深化,累计开展测绘法宣传日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45场次,向广大群众和学生宣传测绘法律法规、国家版图知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测绘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行了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部署了浙江首个区级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系统—柯桥区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系统,规范了测绘中介服务行为,减少了重复测绘,降低了企业负担;积极理顺上级下放的事权及本级权力事项,基本实现了所有事项“最多跑一次”。印发《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测绘改革的通知》,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测绘中介事项实现事项、标准、服务、监管“四统一”。目前依托省综合监管平台,归集综合测绘项目612个,测绘时间平均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提速60%以上,测绘费用比国家标准下降30%以上。

9、测绘技术创新及项目获奖数量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多项测绘项目通过创新性应用,获得省级以上重要奖项。其中《上虞城区实景三维地图与示范应用建设》荣获2020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上虞区智慧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荣获2019年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新昌县试点开展的《基于倾斜摄影技术的1:500地形图测图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8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和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重点工程三维建模及成果应用研究(无人机航空摄影及三维成果制作项目)》项目获得2020年浙江省优秀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奖银奖;《绍兴市地下管线更新测绘及入库(2016)》获得2017年度浙江省优秀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奖铜奖;《嵊州市地图集》荣获2018年国家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铜奖;《数字嵊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得2016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嵊州市1:2000数码航空摄影测量3D数据采集及数据建库》获得2016年度浙江省优秀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奖银奖;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测绘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各区、县(市)基础测绘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力度存在不足。“十三五”期间,绍兴市本级基础测绘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基础测绘工作总体开展顺利,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个别区、县(市)财政投入不足,致使部分项目没有按规划开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基础测绘的发展,影响了公益测绘产品的供给。

2、基础测绘资源数据种类需要补充,数据现势性需要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部分项目未能按规划实施,如城市地下空间调查、水下地形测绘等,致使水下地形、地下空间等法定基础测绘数据缺失。部分项目实施不彻底,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仅上虞区开展。另外,部分基础测绘项目由于没有按规划周期更新,也存在数据现势性不足的问题。

3、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有待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业务部门之间还存在信息共享瓶颈,数据流通不畅等问题。测绘与地理信息产品和技术在公众民生领域深入应用不足,“天地图·绍兴”作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大众民生生活需求的公共测绘与地理信息产品还不够丰富及适用。

4、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区、县(市)还没有完成测绘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队伍建设不足,市级测绘应急队伍基本建立,但部分区、县(市)测绘应急队伍基本还没建立,应急测绘装备建设还不完备。整体上,全市测绘应急队伍与装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水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应急状况。

5、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虽然建设项目综合测绘改革得到了一定落实,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恶性竞争、有效监督困难的现象,工作推进有待进一步规范。基层综合测绘管理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6、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偏小。虽然目前全市测绘单位有49家,但从业人员只有约1000人,且甲级测绘资质单位仅1家,无上亿产值企业,测绘行业服务总产值较杭甬等地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形势及需求

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的实施,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机构改革后服务对象的转变都对基础测绘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1、绍兴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基础测绘提出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重大工程项目。顺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潮流,坚定融杭联甬接沪的城市发展导向,全面接轨上海,深入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准确把握全市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有机更新需求,展现“绍兴风景”,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全面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实施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战略,都要求基础测绘保障更加牢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对基础测绘提出新要求

国家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门依法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新的职责和新的体制环境下,基础测绘服务需要在做好原来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按照 “两服务、两支撑”的根本定位,进一步深化行业服务和应用,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全空间、立体化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支撑。

3、新技术为基础测绘发展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以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互联网众源地理信息更加丰富,数据更新频率越来越高,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室内室外、三维多维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地理信息数据来源和数据产品更加多样。同时,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不断向精细化、全球化、全空间化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与相关智能化技术的跨界融合将深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提质升级。因此,“十四五”期间要牢牢抓住与新技术协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测绘地理信息跨越式发展。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基础测绘工作的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准确把握新时期测绘工作“两服务、两支撑”的根本定位(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各行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支撑保障全市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助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提供高质量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和技术服务。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维护一套基准,更新两类数据,创新三项工程,提升四大服务”(简称“一二三四”工程)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积极落实新时期“两服务、两支撑”根本定位要求,做好测绘地理信息的高效支撑保障服务。全市基础测绘规划总投资6.9亿元,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超100亿元,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1、维护一套基准:更新全市GNSS网与高精度水准网,优化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北斗导航系统广泛应用。维护与完善全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2、更新两类数据:更新与维护内容丰富、尺度多样的矢量、影像(栅格)数据。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更新更加科学的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基础地理信息采集更加高效、资源更加丰富、应用更加深化、共享更加顺畅的新局面。

3、创新三项工程:推进“实景三维绍兴”建设,构建新型基础测绘服务体系,服务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新型基础测绘成果与技术服务“绍兴滨海新区”创新应用,为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测绘保障服务。

4、提升四大服务:(1)提升自然资源监测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卫片执法监察等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提供精准化测绘保障服务。(2)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服务能力。为全市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行业指导,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护航。(3)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与应用。(4)提升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完善测绘应急保障机制,加强测绘应急队伍建设,配备先进高效的应急装备,建成响应及时、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测绘应急保障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维护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进一步完善绍兴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开展城市基础控制网(卫星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普查、优化、更新复测等工作。持续优化全市数字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做好测量标志巡查保护,津贴发放。优化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的空间位置需求,引导和推进全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行业应用与社会化服务。

(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

持续实施绍兴市1:500和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必要覆盖和动态更新,推进城市规划区(含建制镇)1:500地形地籍一体化工作,试点三维地籍测绘。继续做好地名地址及兴趣点、地下管线、地下空间设施、重点水域水下地形图等数据的获取与更新工作。加强绍兴市多分辨率、多类型遥感与航空影像获取,不断丰富影像数据资源。

(三)实施基础测绘创新工程

加快实景三维数据建设,研究建立绍兴市实景三维建设标准,构建城镇空间分辨率不低于5cm,农业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cm,生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cm的全市高精度三维模型库。

实施以地理实体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研究地理实体分类和无尺度全息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在数据采集方式上,形成多技术融合的智能化全息测绘作业流程;生产模式上,探索“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协同更新”的生产模式;测绘成果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上,“一库多能、按需组装”,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定制服务。逐步构建以地理实体为元素、以三维模型为内容、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为载体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

结合《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与新区开发建设需求,利用“实景三维”技术、新型基础测绘服务机制,为滨海新区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提供全方位测绘保障服务。以新区为平台,推进新型基础测绘技术落地生根。

(四)提升基础测绘服务与支撑能力

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为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耕地保护、地矿管理数据保障、行政执法督查等工作提供基础测绘成果,深化业务应用,根据具体需求提供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全方位服务与支撑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

探索建立新型测绘服务模式下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区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做好基础测绘工作推广宣传,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与系统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做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更新维护。进一步丰富平台公众版、地图集、政务用图、标准样图等线上线下公共地图产品服务。打造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下的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数字绍兴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赋能。提升地理信息知识化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公众民生文化提供多元多样的产品与服务。

积极完善测绘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快速信息获取、智能信息处理、实时信息传输一体化测绘应急服务体系。健全测绘应急工作机制和各部门间的应急协作机制。进行常态化测绘应急演练和培训,做好应急地图编制,应急专题地理信息和测绘成果储备等工作,提升测绘应急服务与响应能力。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做好应急区域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数据处理、地形测绘、数据分析、灾情评估等工作,为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提供工作地图和测绘保障。加强技术装备对测绘应急保障的提速能力,做好无人机、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测量船、测绘应急车辆、高速打印仪等应急装备的采购、维护及更新工作。

六、项目安排

(一)重点项目

1、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维护

(1)绍兴市GNSS控制网复测

对全市C级GNSS网开展一次复测工作,对控制点进行补设、优化,保持GNSS控制网的有效性和现势性。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所辖范围内的D级GNSS网复测工作。

(2)高等级水准网复测(似大地水准面的维护)

对全市二等水准线路约2400千米,开展一次复测工作,对控制点进行补设、优化,保持高程控制网的有效性和现势性。对全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更新精化。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所辖范围内的三、四等水准网的复测工作。

(3)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维护

做好卫星定位服务系统运营维护和服务工作,做好各基准站、工作室硬件、软件等设备管理维护及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国产化升级;开展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在物流运输、智能驾驶、精细农业等方面推进全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社会化和行业应用,提升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

(4)测量标志保护

继续开展全市范围内的高等级测量标志保护工作。落实做好国家级、省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措施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好市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工作,于2023年底前结合普查巡查工作对委托保管协议进行核查;协调解决测量标志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按照要求办理委托保管事项,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落实好巡查维护等保管责任;各区、县(市)每年完成本辖区内测量标志定期巡查,落实专项经费,做好测量标志保管员信息登记和津贴发放。

2、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

(1)全要素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

实施全市建成区1:500地形图、地名地址(及兴趣点)数据更新工作,推进城市规划区(含建制镇)1:500地形地籍一体化测绘。完善动态更新机制,城市建成区1:500地形图更新时效满足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试点1:500三维地形地籍测绘工作。

实施全市1:2000影像统筹获取与联动更新,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1:2000数字地形图按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完成常态化年度更新,当跨县级行政区域线状要素或 1 平方千米以上区域性面状要素等重大要素发生变化时,应当在3个月内予以更新;1:2000数字正射影像(DOM)实现全市每年一更新;1:2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根据省级统筹安排进行更新。

完善地下管线的更新测绘机制。各区、县(市)在原有地下管线成果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一次市政地下管线的采集更新,结合各地重点工程做好项目区域地下管线探测并完成新增地下管线的动态更新入库工作。

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测绘及建库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及各地情况,各区、县(市)对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人防设施等)的位置空间信息和附属设施信息进行测绘,属性信息进行调查,建立城市建成区地下空间数据库。

积极推进重点水域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利用北斗导航技术、声呐技术,利用无人测量船等水下测量新技术,开展水下地形测绘与建库工作。

(2)遥感影像获取及数据库更新

依托省市统筹机制,每年获取一次覆盖全市域范围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分辨率优于0.5米的航天遥感影像(上半年获取)和分辨率优于0.8米的航天影像(下半年获取)。每季度获取一次覆盖全区域范围全色优于2米、多光谱优于8米的中分辨率航天影像。各区、县(市)在通过省市县共建共享机制获取利用省级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可根据辖区工作需求自行采购获取影像,并做好遥感影像数据库更新工作。

3、地理信息综合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1)自然资源管理的测绘保障

继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及绿地率监测等工作,摸清基本地理情况。开展城市不透水层、地面沉降观测、古城水系监测等绍兴特色的地理国情专题监测。

结合自然资源业务需求,开展基础测绘成果专题应用服务。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空间分析等技术,对比发现地表覆盖变化情况,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及自然资源行政执法监察等工作服务;利用无人机、热红外成像仪等专业设备为森林防火防灾周期性巡查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技术支持。

(2)地理信息行业管理的机制保障

根据国家新的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做好资质单位的准入管理工作。推进“综合测绘”改革,开展“双随机”检查、地图市场整治、涉密成果管理等工作,提高行业监管水平,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的地理信息市场环境。 根据“科学发展·测绘先行”的精神,积极参与融杭连甬接沪、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测绘基础设施、测绘成果、数据资源等区域共建共享,促进我市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测绘法及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按年度开展绍兴市测绘法宣传日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工作,制定宣传标语,定制宣传纪念品,提高公众对测绘法、正确使用地图等方面的认识。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密管理与系统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3)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应用水平

按年度开展天地图数据融合更新维护工作。基于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情况,及时完成电子地图、影像地图和地名地址的融合更新,确保天地图数据现势性和准确性。做好各类天地图应用服务的优化与更新工作,并对现有数据深入挖掘和利用,不断扩充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范围、形式与内容,实现二三维一体化。加大基于自然资源管理应用建设的推广力度,各区、县(市)每年深化推进至少1个应用案例。做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维护工作,并逐步升级为智慧绍兴时空信息云平台,以满足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的需要。

大力开发类型多样、要素丰富、实用方便的各类地图产品。在制作传统纸媒公共地图产品的同时,研制基于移动端的新型地图产品,满足行政管理、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地图需求。一是每年编制一版绍兴市、区、县(市)的标准地理底图。编制包含水系、地形、居民点、交通线、政区界线等基本地理要素的全市统一的标准地图,为各种专题地图提供规范的地理基础底图。二是编制全市特色的专题地图。编制绍兴地图集、影像地图、水城地图等具有绍兴历史文化特色的系列专题地图及电子地图,反映绍兴市及各区、县(市)区域历史、文化特征。三是编制政务工作用图。编制系列政务工作用图,全面反映绍兴市自然资源管理、工程建设、生态旅游、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基本情况,为政务工作宏观决策、综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提供翔实、可靠、科学的基础地理信息参考。四是编制便民服务地图。以便民、实用为原则修编绍兴交通旅游图、三维实景、网络地图,开发移动端APP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产品。

(4)测绘应急工作的保障服务

完善测绘应急保障机制。加强与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积极拓展测绘应急成果应用,注重配合其它应急工作开展测绘保障服务。同时,加强省、市、县各级测绘应急工作的联动,做到响应及时,应对统一,保障有力。

提升测绘应急服务能力。通过常态化的测绘应急培训,提升测绘应急专业技能,各地要完善或建立1支专业测绘应急保障队伍。积极参与市、县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级应急演练,提高测绘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基于现有测绘成果,分析绍兴市地理状况,做好应急地图编制、应急实景三维数据库、应急专题地理信息和测绘成果应急储备工作。

推进测绘应急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根据测绘应急任务要求,适时配置全天候防雨型无人机系统、长航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测量船、测绘应急车辆、高速打印仪等测绘应急保障装备。

(二)创新工程

1、“实景三维绍兴”建设

稳步推进“实景三维绍兴”建设。研究建立绍兴市实景三维建设标准,利用无人机航测、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移动测量系统等技术构建统一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成果要求城镇空间分辨率不低于5cm,农业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cm,生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cm。

建立实景三维动态更新机制,更新周期为每年一次。汇集整合各类三维数据成果,建成全市三维数据库,作为绍兴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子系统之一。建设“实景三维绍兴”信息管理系统,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支撑绍兴市自然资源三维立体化管理,提供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基础。

2、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

开展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统筹制定地理实体分类和无尺度全息数据库建设标准,按先行试点、稳步开展的思路,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研究与建设,建立全市地理实体数据库;开展全市LiDAR激光点云获取、高精度DEM制作及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应用。各区、县(市)根据各自优势及特点,采集获取本辖区遥感影像、地形图、地下管线、地下空间设施、室内外实景三维模型和街景等新型数据资源,建立各地地理实体数据库。对接数字政府、城市大脑等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构建新型基础测绘的服务体系,研究地理实体在数字绍兴建设中的综合服务应用,支撑智慧城市及城市大脑建设。

3、 “绍兴滨海新区”产业平台测绘保障服务

根据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与建设需求,借助“实景三维”技术、新型测绘服务体系,为新区规划建设,做好测绘保障工作。特别是“一极三区”建设规划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对测绘与地理信息的先导需要,积极推进新型基础测绘服务在滨海新区辅助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海涂利用开发、智能交通、智慧管网等场景的应用研究,打造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应用创新基地,打造“绍兴样板”。

七、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适时修订《绍兴市测绘管理办法》,制定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管理、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等方面的相关规定。结合经济发展和新型基础测绘服务体系建设等需求,建立健全地理信息安全、测绘保密、自然资源监测、测绘应急保障、重大测绘项目监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测绘资质准入、市场监管和信用管理等政策。

(二)机制保障

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职责,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职能设置,重点加强全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和管理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系的监管优势,创新监管手段,形成权责一致、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测绘单位提升服务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完善信用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市场。

(三)资金保障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计划、逐年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基础测绘的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对资金使用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高基础测绘资金使用效率,对基础测绘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影响做好绩效评估及效益分析。“十四五”时期,全市基础测绘规划总投入6.9亿元,市本级规划投入1.79亿元,详见附表一、二。

(四)宣传保障

加强策划、沟通、协调,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对全市基础测绘成果进行多方位宣传报道。做好测绘科学宣传基地、景观型测量标志等测绘地理信息形象宣传工作。积极主动向相关政府部门推介基础测绘建设成果,通过举办成果展览、应用培训及合作开发等各种形式,推进基础测绘成果的深入应用,进一步扩大测绘地理信息影响力,营造基础测绘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五)安全保障

基础测绘成果涉及到国家安全,属国家密级成果,为了有效解决面向数据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在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建共享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病毒、防黑客入侵、密码审查、灾难恢复等安全措施,确保密级数据安全,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广泛应用。

(六)人才保障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测绘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评价制度,努力营造管理、经营、科技等各类测绘人才成长环境,加大测绘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强化测绘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起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相协调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与测绘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测绘人才队伍。

编辑:
信息来源:测绘信息处